城镇供水处理工艺流程说明
(1)原水取水与预处理
原水:取自地表水(河流、湖泊、水库)或地下水。
预处理:
预氯化(前加氯):投加少量氯(Cl₂或次氯酸钠)抑制藻类、微生物生长,减少后续工艺负荷。
预臭氧(前臭氧):投加臭氧(O₃)氧化分解有机物、除色除味,提高混凝效果。
(2) 混凝-沉淀-过滤
混凝:投加混凝剂(如PAC、硫酸铝)使胶体颗粒脱稳。
沉淀:在沉淀池(如平流池、斜管池)去除絮凝体。
过滤:通过砂滤池或活性炭滤池进一步去除悬浮物和部分微生物。
(3)深度氧化处理
主臭氧氧化(后臭氧):
在臭氧接触池中投加O₃,高效降解农药、抗生素等难分解有机物,并灭活病毒。
通常配套生物活性炭(BAC)滤池,利用微生物降解臭氧产物(如小分子有机物)。
UV/H₂O₂高级氧化:
紫外光(UV)激活H₂O₂产生羟基自由基(·OH),无选择性氧化污染物,适用于微量
污染物的去处(如2-甲基异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UV/O₃高级氧化:
UV与O₃协同作用,生成·OH,氧化效率高于单独臭氧,适用于微量污染物的去处(如2-甲基异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(4) 消毒(后加氯)
氯消毒:投加液氯或次氯酸钠,确保管网末端余氯(0.05~0.3mg/L),防止二次污染。
(5) 清水池与供水
清水池:储存消毒后的水,调节供水流量。
二次加氯:在出厂前补充氯,确保管网余氯达标。
输配水管网:向用户供水,期间持续监测余氯和微生物指标。
核心技术
臭氧发生系统
独特的板式结构设计,使放电间隙≤0.2mm,有助于提高臭氧产率及浓度,臭氧能耗≤5.5kw·h/kgO3,臭氧浓度≥350g/Nm3,
预臭氧可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,可部分降解天然有机物和非活性致病微生物,
后臭氧以及结合紫外高级氧化可以有效杀灭隐孢子虫、贾第虫等加氯不易灭活的病原原生动物。
紫外线消毒杀菌技术
采用高效率高强低压(中压)紫外灯管,配套高性能的电子镇流器技术,具有高集成化、高自动化等特点
适用于市 政污水、自来水、中水、回用水、油田回注水等领域的紫外消毒以及与O3、H2O2配合的高级氧化处理工艺领域中
可以有效的去除城市自来水中的微污染物(如2-甲基异莰醇、土臭素等)。
次氯酸钠发生系统
高效电解技术,降低运行成本,高电流效率(≥85%);采用智能变频电源,相比固定功率机型节能10%~15%;
优化电解槽流道结构,盐水利用率≥95%,吨水次氯酸钠生产成本比行业平均低0.2~0.3元。
智能化控制,精准投加,实时监测余氯、pH、流量,自动调节投加量。无氯气副产物,相比液氯消毒,不产生三卤甲烷(THMs)等致癌物,符合GB 5749-2022饮用水标准。
替代液氯消毒:适用于中小型水厂(1万~20万吨/日),避免液氯安全管理难题。
前加氯(次氯酸钠)+后臭氧:抑制藻类生长,同时减少消毒副产物。
UV/次氯酸钠联合消毒:紫外光激活次氯酸钠,提升杀菌效率(尤其针对抗氯病原体)。